秧歌舞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它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秧歌舞有多种表演形式,通常是在农历正月或其他较为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进行,同时也作为庆祝丰收、祈福、迎接客人等活动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形式有着团结和谐、欢乐祥和的特点,寓意着家庭、社区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现在,秧歌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