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小蒜的栽培技术:
先可小面积小平畦育种,在春季3月初野小蒜发芽长出后,在地埂、闲田等处采挖,采挖后可带叶移栽或用小蒜头开沟种植或撒播,沟深5厘米左右,覆土3厘米,移栽的以不埋原有嫩白茎秆为宜,由于这时主要是繁殖育苗,用小蒜头播种或小蒜苗移栽,不要太稀,尽量保持稠密性,适合野小蒜株丛生长习性,可促进蒜头分蘖,增加总体数量,繁殖育种一般不间苗,主要是拥挤生长增加数量,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春栽春播的育苗株,在秋季7~8月份就可以再次播种或移栽了,用蒜头播种可以,分苗移栽也可以。由于野小蒜地下嫩白茎秆葱白长,蒜头、葱白、叶都可食用,蒜头为层状,兼具大葱、大蒜、洋葱生长特性于一身,因而在种植前,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为好。
种前结合整地,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左右,氮磷钾复合肥15~20千克,提供丰富营养,以促根促苗。
移栽或用小蒜头播种时,穴距(株距)5厘米为宜,每穴2~3粒(株),行距保持15~20厘米,以便以后小锄培土,伸长葱白,栽(种)后,及时浇水,以促进缓苗和促根发苗。
陕西的“陕”字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即“周召分陕”。这个典故发生在公元前1043年,当时周武王去世,由于其儿子年幼,国家便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辅政。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他们以陕塬(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境内)为界,分开管理,史书上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另外,“陕”字本身也指代山谷夹峙的地方。在西周时期,黄河以南、洛河以北的地区,由于河流冲刷黄土高原,形成了许多沟壑和平地相间的“塬”,这一地区被称为陕地。陕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对应现今的河南陕县,也就是现在的三门峡市陕州区。
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陕西”这一名称,只是后缀有所不同,如陕西路、陕西行书省、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等,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今的陕西省。
因此,陕西的“陕”不仅来源于历史典故“周召分陕”,还与地理特征“陕地”有关,两者共同构成了“陕”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