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全。
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托忠烈之名。
环村居者皆猎户。
吾村十里皆平原。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2.通“偕”,一同。
例句:皆行至于阶让。
左右皆流涕。
廷中皆大笑。
一时皆下。
宫中皆恸哭。
一、文言文背诵方法
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整分联背诵法
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二、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
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1. 以经典著作为依据:文言文的说理通常会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句子或观点作为支持,以显示自己的观点具有历史渊源和经典根据。
2. 借鉴典故和比兴手法:文言文常常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来阐述观点,通过类比和比喻来使观点更加生动形象。
3. 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的说理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4. 引用史事或现实案例:文言文的说理常常会引用史事或现实案例来支持观点,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5. 注重逻辑推理:文言文的说理也需要注重逻辑推理,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推理过程来展开观点,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说理方法注重运用经典著作、典故、修辞手法和逻辑推理来支持观点,通过精准的表达和丰富的论证手法来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