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客观。
对陈寅恪的尊崇礼敬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就自身观感而言,倘不随大流讲句实话,我历来都认为“陈寅恪热”委实是学术虚假繁荣,陈寅恪终究不是余秋雨,“多数人只是假装读懂他”(易中天语),谬托知己,以为标榜。更为重要的是,我感觉陈先生被捧过火了,近些年所谓的“回归民国学术”,日益妆点成为另一种偶像崇拜,与造神运动。
易中天:“人人都拿陈寅恪来附庸风雅”
很多年前,易中天就写过《劝君免谈陈寅恪》的名文,取瑟而歌,多有嘲讽,我基本认同他的看法。
易中天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有广阔的胸怀和善于用人的能力。
刘邦有着能够接纳不同阶层的人并能很好地调配他们的才能,同时也能够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有很强的好处。
此外,刘邦还拥有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高度的人民感召力,在战争中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和沉着,而在平时则能够深入民间化解矛盾并争取更多的支持。
因此,易中天认为刘邦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具备了广泛的才覆盖面,并善于运用这些才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易中天在《中国通史》第七集《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中讲到了刘备。他介绍了刘备的起源、进入川汉的过程,以及刘备在川汉之地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易中天认为刘备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出身的将领,他通过不断地招募人才,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团队,最终得以建立了蜀汉政权。易中天强调了刘备的仁政和人格魅力,这些特质使得他受到了当时社会中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