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英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世界著名的幽默和讽刺大师。1931年,萧伯纳访问了苏联,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结论:萧伯纳访问苏联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社会主义信仰、对苏联的好奇以及与高尔基的友谊。
分析原因:
1. 社会主义信仰:萧伯纳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他支持社会主义理想,对苏联这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兴趣。访问苏联有助于他了解社会主义的实践情况。
2. 好奇心:作为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作家,萧伯纳对苏联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感到好奇。他希望亲眼见证苏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化,以便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3. 与高尔基的友谊:萧伯纳与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Maxim Gorky)是好朋友。高尔基曾于1930年访问英国,与萧伯纳相识并成为好友。萧伯纳的苏联之行,也希望与高尔基相聚,进一步了解苏联的文化和文学。
内容延伸:
1. 萧伯纳访苏成果:萧伯纳在访问苏联期间,与高尔基、列宁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会面,参观了工厂、学校和其他重要设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例如戏剧《心脏辩护史》(The Apple Cart)中就体现了他对苏联政治体制的看法。
2. 对苏联的看法:萧伯纳在访问苏联后,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但他仍然认为苏联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家。他希望苏联能够不断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的承诺。
3. 萧伯纳的社会影响:萧伯纳作为世界著名的作家,他的访问提高了苏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萧伯纳对社会主义的支持也鼓舞了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者和进步人士。
三人同为汉初三杰。
萧何: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张良: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韩信: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