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如下资料:
1.固定资产清查基准日的会计报表。
2.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内部控制制度。
3.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及相关文件等。
4.被审计单位按照固定资产清查文件规定编制的资产清查工作报告、基础表、报表及申报清查损益的相关证明材料。
准备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
1.单位的撤销,合并公告及清偿文件。
2.政府部门有关文件。
3.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
4.公安机关的结案证明。
5.工商管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
6.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报告。
7.保险公司的出险调查单和理赔计算单。
8.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及清偿文件。
9.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证明。
准备特定事项的被审计单位内部证据:
1.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
2.单位的内部核批文件及情况说明。
3.资产盘点表。
4.被审计单位内部技术鉴定小组或内部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
填写方法如下:
1.第1行“一、清单申报资产损失”:填报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项目账载金额、税收金额以及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2行至第8行的合计数。
2.第2行至第8行,分别填报相应资产损失类型的会计处理、税法规定及纳税调整情况。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损失金额,已经计入存货成本的正常损耗除外;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根据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金额;第3列“纳税调整金额”为第1-2列的余额。
3.第9行“二、专项申报资产损失”:填报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项目的账载金额、税收金额以及纳税调整金额。本行根据《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填报,第1列“账载金额”为表A105091第20行第2列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为表A105091第20行第6列金额;第3列“纳税调整金额”为表A105091第20行第7列金额。
4.第10行“(一)货币资产损失”:填报企业当年发生的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等)的账载金额、税收金额以及纳税调整金额,根据《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第1行相应数据列填报。
5.第11行“(二)非货币资产损失”:填报非货币资产损失的账载金额、税收金额以及纳税调整金额,根据《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第6行相应数据列填报。
6.第12行“(三)投资损失”:填报应进行专项申报扣除的投资损失账载金额、税收金额以及纳税调整金额,根据《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第11行相应数据列填报。
7.第13行“(四)其他”:填报应进行专项申报扣除的其他资产损失情况,根据《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1)第16行相应数据列填报。
8.第14行“合计”:填报第1+9行的金额。
1.实现了对汇率本质及汇率决定过程认识上得革新,以前的汇率理论,仅把汇率视为一种产出的价格,而非资产的价格,认为汇率决定于流量市场的均衡而非存量市场的均衡。
2.该理论强调了资本项目交易对汇率的影响,纠正了过去的汇率理论只重视经常项目收支对汇率的影响这一片面倾向。
3.该理论的某些假定比传统汇率理论的假定更为现实,例如,该理论假设各种资产之间具有高度可替代性,而不是完全的可替代性。
4.该理论吸收了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得合理内容,既强调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又强调了实体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